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3-12-22
第13课
动脑筋 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教材上两个学生的回答都对,它们是两个有利因素或内在因素。回答这一问题,还可以从党和政府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方面去分析。
活动与探究
议一议:结合学过的知识,再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答:(1)230年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一万多名官兵,乘海船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吴国的丹阳太守根据将士的见闻,写了《临海水土志》,介绍台湾的地理、风俗、民情。(2)隋炀帝三次派人到达流求。(3)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隶属福建省。(4)1624年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5)1661-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并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6)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7)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8)19世纪60年代(1687年)美国军队在琅阝桥登陆。入侵台湾。19世纪70年代(1871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台失败,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作为撤军的条件。(9)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国进攻台湾,台湾军民(刘铭传)奋勇抗击。(10)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11)1943年中、美、英三国在开罗共同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全部归还给中国。(12)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之久的台湾回归祖国。(13)1949年,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后,也从未放弃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立场。(14)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国政府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5)1987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16)1993年汪辜会谈。(17)1995年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第14课
动脑筋 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答:(1)鸦片战争时,英军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甲午中日战争中,虽然清朝海军装备了近代武器,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而使全军覆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海军力量不断壮大,有力地保护了祖国的海防。
活动与探究
收集资料:收集我国空军各个时期各种飞机的图片,加上说明,在班里办一个展览,展示人民空军的雄姿。也可以收集海军或导弹部队的图片。
提示:收集资料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查找网上资料、查找图书资料、旧照片等。
也可收集有关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装备情况等相关文字资料,进行一次关于现代化军队建设的演讲赛。
第15课
1、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
新旧中国和平外交与屈辱外交之别,在于国家是否独立和社会制度本质上存在的差别:①清政府一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②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独立、和平、自主。
练一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答: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些原则现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被认为是处理社会制度不同或相同的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重要内容。
活动与探究
召开“周恩来外交业绩”故事会。
提示:通过上网查找资料,阅读有关图书资料,采访老前辈获取资料等,以课外小组或编写故事集、制作“业绩”报栏等方式进行交流。
自由阅读
周恩来和日内瓦会议
提示:以“走进日内瓦会议”等为题,以座谈会方式进行交流。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书中资料,或提供给学生有关日内瓦会议的资料,使有能力和有兴趣的同学有机会参与讨论,扩大知识面。
第16课
1、中美关系是如何正常化的?
答:由于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然而到了七十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上升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2、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
答:这种转机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从美国讲,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另外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从中国讲,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3、中美关系是如何正常化的?
答: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是对外关系转变的关键。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先秘密地访问中国,到了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在上海签定《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是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日益提高的表现,也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但同时也说明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仍有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
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阻力是什么?中国是如何冲破这种阻力的?意义何在?
答;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美国的蓄意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国民党集团长期非法窃据。中国政府始终不渝地争取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直到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终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这是中国和在这个问题上主持正义的其他国家,经过长期斗争而取得的巨大胜利。表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美国企图在国际社会孤立排斥中国错误政策的失败。
第17课
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答:(1)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学家的纷纷回国;(3)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动脑筋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提示: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安宁日子。
练一练 列举出本课中的三项重大科技成果。
1.原子弹爆炸成功;
2.地球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3.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活动与探究
1.出壁报:收集中国现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的事迹,写一篇故事或短文,在班上出壁报,或以其他方式
流。
提示:可分组合作探究,分小组进行展示。展示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美感。
2.参观:参观当地科技馆或农业示范园区等,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
提示:可分组实践,通过参观、采访等方式,收集资料,形成认识。
第18课
1、如何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答: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哪个国家在科技革命中占了优势,就会在此后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等科技活动和项目的出台则突出的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竞争的新特点,即:社会化、加速化、高技术化,政府直接干预下的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竞争的手段。因此,新时期的中国也必须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着眼于世界的新形势和科技竞争的新特点作出前瞻性的决策,即使在我国经济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仍要拿出大笔资金的投入,去瞄准世界的科技前沿,跟踪新科技发展的进程,为21世纪的我国经济更加繁荣,战略更加主动创造条件。由此可见,我国863计划的制定是非常必要的,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
动脑筋
1.我们在经济上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钱去搞高新技术的研究?
提示:可以从世界激烈的高新技术的竞争入手,结合《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的内容和邓小平同志的批示来谈我国投入大量资金搞高新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可参看教材分析。)
2.你上网吗?是否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什么?
提示:可以结合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实际情况,辩证的来分析上网的积极作用和网络不健康现象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认识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必要性。
练一练
1.生物技术2.航天技术3.信息技术4.激光技术5.自动化技术6.能源技术7.新材料
活动与探究
1.举例:找出3个高科技影响我们生活的例子。
提示:通过课后的自由阅读卡和对其它资料的查阅,再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从网上购物、纳米技术、生物制药、农作物的转基因防治病虫害等离我们生活比较近,并且正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例子出发,简单展开。
2.发电子邮件:有条件的同学,向老师发电子邮件,致以问候。
提示:同学之间可以协作完成这项操作,掌握发电子邮件的方法,感受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第19课
1、深入理解和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平“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指导意义,展望我国教育发展的前景: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世纪中期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各国都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谁抓住了教育谁就抓住了在知识经济竞争中的制胜权。为此,各国纷纷制定新的教育发展规划,掀起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我国正在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重视教育、提高中国人民的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从而进一步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现实意义。
2、“优先发展”教育有何重大战略意义?
答:当今世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迅猛,世界范围的经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谁在21世纪的教育中占上风,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中国政府从战略的高度把教育的发展置于优先地位。
动脑筋
提示:可以从义务教育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基础教育,强制学龄儿童接受一定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必要措施,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的教育事业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等方面进行讨论。
活动与探究
小调查:调查一下你所在的村或社区,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情况,包括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等等。如果有中途退学的,了解一下是什么原因?
提示:全班可分成几个小组,拟定调查提纲。调查采访,搜集资料,分工进行资料整理,经小组讨论后,形成调查报告。
与你们知道的希望小学的学生建立通信联系,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看看有没有办法帮助解决。
第20课
动脑筋
1.穿深色中山装,站在郭沫若身后的人是周恩来总理。
答:从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出总理对人民大众文艺事业的重视和对文艺工作者的关心,甚至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观看演出。还可以从中看出一位让世人敬仰的伟人风范,自己身为总理,却把中间的座位让给了剧作家郭老,自己和演员们站在郭老身后。从平凡的一件事中,看出周总理不平凡的伟大。
2. 女孩子的做法对。因为①她懂得作为一名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②而对喜爱文学的爱好,她能合理的安排时间,并持之以恒,每天坚持看书、写日记。以近来说是真正爱好文学的一种表现;扎实的文学功底将对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男孩子的做法不但影响学习,且没有计划性,全凭兴趣做事,也许会有暂时偶然的收效,是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的。达·芬奇画蛋中,老师的教诲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3. 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办是一件令人振奋的、欢欣鼓舞的大事。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为迎接奥运会在中国召开应该:
①提高全民族素质从我做起。
②应该动员家人、亲戚、朋友都来为2008年奥运会出谋献策,做力所能及的事。
③希望能通过6年的努力拼搏:
a.成为奥运赛场上的一员;
b.学好一门外语,争取到奥运赛场上当一名志愿者。
总之,通过全社会几年的努力在2008年向世人展示一个高的体育水平、好的人文素养、美的环境面貌,三位一体的全新的大中国形象。
练一练
为什么说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答:①从整体的健康水平来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普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使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大大加强。
②从典型的事例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体育已是亚洲强国,在2000年27届悉尼奥运会上中国获得了金牌总数第三的好成绩。
③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也由于中国体育水平举世瞩目,因此在越来越得到亚洲、世界体育界的信赖和支持下,不但在1990年成功举办亚运会,还将挑起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重任。
第21课
动脑筋
1.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答: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人们开始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2.在减缓城市交通堵塞方面,你有什么高招?
提示:从改善城市的道路建设及多层次的交通渠道回答。
练一练
答:D
活动与探究
1.左边的学生说得对,当时使用票证主要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